古代服饰的用料
古代服饰的用料丝 蚕丝;丝织品。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丝织品。殷商时代发明了提花装置。商代甲骨文出现桑、蚕、丝、帛等字,还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
唐代的织物与衣冠服饰
唐代的织物与衣冠服饰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唐代纺织业很发达,能生产绢、绫、锦、
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2003年时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绍兴纤道桥
绍兴纤道桥纤道桥在浙江省绍兴阮社,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桥,又称铁链桥。为石板石墩组成的长桥,其主要作用为纤夫拉纤用,此外也可用于风浪大时船只的避风。浙江绍兴纤道桥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