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要树大扇子?古代的扇子有什么讲究和意义?

admin 277 0

汉文明复苏,西辽人如何播撒汉文明?

汉唐两朝,让人们铭记的不仅仅是汉武盛世与开元盛世,更是中华帝国向外开拓的雄心壮志与彪炳史书的赫赫战功。从汉陈汤的“犯强汉者,虽

江夏王义恭为宋孝武所忌,奏革诸侯制度,障扇不得用雉尾是也。凡扇言障,取遮蔽为义,以扇自障,通上下无害。但用雉尾饰之,即乘舆制度耳。

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要树大扇子?古代的扇子有什么讲究和意义?

三、唐玄宗时大臣萧嵩订立“索扇”制度

隋与唐初的仪仗扇使用与南北朝相比变化不大,只是等级限制有所放宽。当时雉尾扇与团扇的图像,可见于隋代嘉祥英山壁画、卢谊造像碑、唐西安李寿墓壁画等处。

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唐玄宗时大臣萧嵩又订立制度,在正殿上置扇。皇帝升殿受朝时,御座之前用六柄掌扇相合遮住,待皇帝登前坐定后再开扇受拜,左右各留扇三柄立侍。退朝时也要先合扇座前,等皇帝离座后再撤扇,以后相沿成制。《唐会要》卷二十四首次对唐代的索扇制度作出系统和明确的记载:


开元中,萧嵩奏每月朔望,皇帝受朝于宣政殿,先列仗卫,及文武四品以下于庭。侍中进外办,上乃步自序西门出。升御座,朝罢,又自御座起,步入东序门,然后放仗散。臣以为,哀仪肃穆,升降俯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乃请备羽扇于殿两厢。上将出,所司承旨索扇。扇合,上座定,乃去扇,给侍中奏无事,将退,又索扇如初。令为常式。

由此可知索扇制度的程序步骤、适用场合,把扇子作为屏障物蔽护帝王容颜体态,借助它的开启与闭合,实现“众人不合得而见之”的效果。确立索扇制度旨在对皇帝威严的维护,是一项强化皇权神圣性的礼仪制度。杜甫《秋兴》诗句“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麟识圣颜”,便是对唐代索扇制度的形象反映。

古代皇帝背后为什么要树大扇子?古代的扇子有什么讲究和意义?

四、盛唐时期对仪仗扇使用进一步规范

盛唐时期,皇帝出行时不再使用圆形华盖,代之以伞与雉尾扇相组合的仪仗。雉尾扇仅为皇帝至亲王使用,品官均用团扇。执扇的人均从唐代品官的族属中挑选,而且是“择少壮肩膊齐,仪容整美者”,要求甚为严格。回顾《洛神赋图》中的仪仗扇、《历代帝王图》中陈宣帝的仪仗扇,以及古代众多墓室壁画中的仪仗扇,无一例外都是由青壮男性执掌,身高、相貌也比较齐美。所以《步辇图》中唐太宗左右各是柔弱宫女持扇侍立,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抬辇的沉重工作更应是男性所为。

盛唐时期对仪仗扇使用的进一步总结与规范,更加渲染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为后世仪仗扇制度确立了范式。《新唐书》卷二十三《仪卫志》对唐代仪仗扇的使用有如下规定: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