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百科_刘邦究竟应该叫汉高祖还是汉高帝?两者有何区别?

admin 356 0

其实,这个时候所谓的“尊号”,意义可以和皇帝划等号。换言之,嬴政已经觉得夏之“后”,商之“帝”,周之“王”,已经无法凸显其功德之盛,需要寻找一个更加高贵完美的词汇作为自己的称呼。所以,“皇帝”一词的出现,本身是为了解决尊号用词的问题。由此,笔者觉得虽然后世,特别是唐以后的尊号,意义和秦汉时期的尊号已经完全不同,但是却在性质上显示出了一脉相承的关系。

笔者认为,宋代史学大家范祖禹在《唐鉴》里就向我们揭示了这种承接关系,“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范祖禹在这里一是谈到了谈到了给帝王上尊号的风气开始兴盛,是从唐代开始的这一客观史实。然后,更为重要的是,他向我们揭示了尊号开始在唐代盛行的原因,就是“主骄臣谀”。唐玄宗缔造的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沾沾自喜,这就出现了所谓“主骄”的局面,而“臣谀”则是“主骄”的产物,尊号开始泛滥的情况,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并一直持续到了整个封建时代结束。

文史百科_刘邦究竟应该叫汉高祖还是汉高帝?两者有何区别?  

尊号泛滥的始作俑者

而唐代尊号之泛滥,笔者觉得又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是尊号会被不止一次地被频繁加尊,而不论帝王生前死后,比如唐玄宗在生前被加尊号多达六次,死后又再次被追加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其实也就是唐玄宗在民间被称为“唐明皇”的由来。其次,尊号的字数不断追加,李隆基生前的尊号就达到了十四个字,“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很考验肺活量是不是?这种情况,其实也就是陆贽所说的“尤恐称述未周”,生怕没有用尽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词汇来描述皇帝的功德。

然而这种情况备受史家批评,北宋孙甫对此就颇有些嗤之以鼻,他的史学大著《唐史论断》历述了唐朝三百年的治乱兴衰,颇具有历史批判性。在这本书里,他就批评过唐代尊号大盛的情况,他认为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杰出帝王都没有滥用尊号,甚至连秦始皇这样非常想在称呼上给自己“加戏”的人,也未曾使用尊号。

文史百科_刘邦究竟应该叫汉高祖还是汉高帝?两者有何区别?  

唐代真正的英主,反而不在意尊号

并且,他进一步批评了唐玄宗,认为他给尊号之滥开了一个坏头。唐玄宗自己对“善恶”的标准,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他“明知故犯”,忘却了唐高祖和唐太宗这样圣主明君的务实做法,反而效仿唐高宗和唐中宗这样搞“面子工程”图虚名的不实之举,实在是不应该。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