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弹同样具备强大的杀伤力,哪怕经过三四次反弹后也足以致命。即便是看似缓慢的、“像板球一样滚动”的实心弹,其威胁也不可小视。在1801 年的埃及争夺战中, 英军第92 步兵团的一名裁缝发觉法军打来的一发实心弹正在缓慢运动。他不知轻重地伸出脚,想让这个铁球停下,最终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丢掉了一整条小腿。在拿破仑战争中,此类悲剧可谓层出不穷。
榴弹
榴弹是榴弹炮与臼炮的主要弹种。它实际上是内部装满了火药的空心铁球。由于身管较长的加农炮膛压过高,容易导致榴弹提前破裂,通常情况下它只能由身管较短的榴弹炮和臼炮发射。炮手在射击前需要预判好飞行时间,确定引信长度,而后引燃装药,在发射的同时点燃引信。榴弹爆裂后产生的碎片对坚固目标影响有限,因此主要用于杀伤人员或马匹。
德鲁奥在瓦格拉姆。此役中法军动用了102门火炮集中轰击奥军
榴弹的理想目标是位于开阔地带的部队阵列,如果飞行时间拿捏准确, 榴弹在目标头顶前方不远处炸裂,其杀伤效果最为显著。当攻击目标为骑兵时,榴弹不仅会造成相当的破片杀伤,爆炸声也会对马匹造成惊吓。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炮手切割导火管时经常出现误差,榴弹可能会在空中炸裂,或者落地后仍未爆炸,这无疑会导致杀伤效果降低——各国都不乏奋勇熄灭未炸榴弹引信的勇士。此外,如果在空心铁球中灌入一些松节油、树脂、动物脂、硫、硝之类的易燃物及助燃物,便可制成用于纵火的燃烧弹。它常用于攻打城市、村落据点,可以破坏房屋、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在攻城炮兵落在后方时,燃烧弹和加热到红热状态的实心弹是少数能够给城市造成严重威胁的野战炮兵弹种。它们在腓特烈攻打德累斯顿、拿破仑攻取斯摩棱斯克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霰弹
霰弹则堪称绝大多数炮兵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目的在于杀伤接近炮兵的敌军人员。加农炮与榴弹炮都可以发射霰弹,但后者的威力相对较弱。霰弹一般最外层是圆柱形的薄锡罐,锡罐底部则为铁制,内部包括20—200 发直径在10—50 毫米之间的子弹。弹体离开炮膛的瞬间,火炮内外压差巨大,锡制外壳随即破裂,子弹崩裂出去,在空间中形成圆饼状弹幕。显然,这样的火力覆盖会给近距离上的密集队形敌军造成可怕的损失,但霰弹的构造也使得它在发射期间对炮膛伤害较大,奥军炮兵名将斯莫拉在《奥地利皇家与王家炮兵军官手册》中指出,崭新的6 磅青铜加农炮可以经受5404 次实心弹射击,却只能承受208 次霰弹射击。在18 世纪下半叶,许多欧洲国家用铁弹取代了霰弹里原有的铅弹,铁质子弹反弹能力较强,易于造成跳弹,有效增加了杀伤效力。由于子弹大小不同,霰弹可分为重霰弹①与轻霰弹两种:前者子弹数目较少,重量较大,能够实现较远距离上的有效杀伤;后者子弹数目较多,短距内效果更佳,但射程仅有前者的三分之二。
法军曾就霰弹射击效果进行测试,面对长35米(18法寻)、高5.8米(18法尺)的标靶,轻重霰弹分别交出了如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