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诗很是清楚表达了这位官员,感慨自己被领导“欺负”,就如这万木凋零的秋意,所以,还不如回京城去。张大人当然明白人,表面上看,对方的官阶不如自己,但是,离开后可是要回到京城的,如果,在背后嚼自己的舌根,自己的仕途可就要先画上一个问号。
他虽然是宋太宗钦点来川平乱的,但是,在直属中央管理官员眼中,自己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地方长官罢了。但是,他也不能这么轻易就向一位下属低头啊,以后还怎么管理团队?所以,这首诗,就成了很好的台阶。而这位官员,身份也变成了诗人。
既然是一介文人,当然会带着文人特有的“骄傲”,那“看不起”做官的也就不是什么大事了。最终,张大人利用“身份”的转变,除了化解了一次“危机”,还将自己“刻画”成了赏识文人的好领导了,这样,更便于自己更好在当地推进工作。
“(张詠)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上客。”,二人把酒言欢,畅谈未来,本来辞行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了张大人席上的贵客。那么,有多少文人是纯粹的文人呢?他们更多的是用“文人”身份,粉饰自己的外表,追求的依旧不离“仕途心”。
小官敢叫板钦差大人了,因为,拿捏了官场人员的心态,于是,一场惺惺相惜的“愉悦”场面就上演了。所以,也从另一个侧面“颠覆”了后人的“认知”。传统的场景是“智斗地方官员”,但是,现实中就会发生如上的故事。
由皇帝钦定大臣到地方办事自古有之,所以“钦差大臣”就成了一种特定称谓。
汉武帝设置监察区,每个区有一名刺史巡行监察,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后来,这种制度沿袭下来,魏晋和隋唐就有设置“监察御史”,宋朝则设立“监司”,元朝则有“按察使”、“廉访使”。不过,直到明朝,钦差才作为代替皇帝巡守监察的临时官吏,主要是巡查盐务。
海瑞,就曾带队“巡查小组”,跑到南京,监察周边的应天十府。官员听闻后,个个小心慎言,行事一律从简,甚至,一些官员为了怕受牵连,提前“惩处”贪官污吏。所以,张大人用结交“诗人”的心态,抹去仕途上一个不确定因素,这何尝又不是一个为官的智慧呢?
仅举一例,就说明了:在官场混,要懂官场规则还要具备官场智慧,两者缺一不可。王者伐道,说到这里也许有点明白:拥有最高政治智慧的人是王者;其次,是智者。智者在运用政治智慧的时候,更多的,则是采用一种很隐晦的手段。但是,懂官场规则的人,一看就便知了。
日本战舰吉野号有什么故事?吉野号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