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官位制度

admin 1240 0

说起因变法而崛起的秦国,就不得不说商鞅,商鞅一开始做的是大良造,其实就相当于相,只是还没有实名。

        

秦国真正有了名副其实的相,是在秦惠文王嬴驷杀了商鞅后,得到重用的张仪,被秦惠文王拜为国相,在称呼上,秦国也有了新的尊称:相邦!与相相媲美的官职,就是总揽军事大权的将,将与相,这两个战国时期各国国家机器上的最高端官职,就好比一个人的左右膀臂。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位制度


与相比起来,战国时期的将军,更是个新名词,最早有这个创新的依然还是魏国,在魏文侯称霸诸侯年代里,魏国就设置了相这个行政官职,还首创了文武分家,专门由军事人才来主持战事,乐羊和吴起就是魏国最早的一批名将。

         

有了这种军事体制创新后,这种新型模式也很快被列国效仿,这在文武不分的春秋年代是很少看到的,但相对例外的还是秦国。  

         

作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将的任命上却相当的保守,别看秦国的军事实力挺强大,在其他国家专职的武将,放在秦国却是个典型的临时工职务,打完仗就收回兵权。直道秦昭襄王时代,才有了第一位专职把持军权的将军——穰候魏冉,等到魏冉倒台,秦国基本上又恢复了老样子。

        

 如此保守的秦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军令不通的情况呢?因为将虽然是临时的,但另一个军事职务却是固定的,那就是国尉。

       

 其实国尉这个职务,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晋国的制度最成熟,当时晋国担任这个职务的也主要以文官为主,到了战国时期,这个职务终于变成了完全的军事官职,负责全面的军事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职务,秦国日常的军务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遇到重大的战事,才能和临危受命的将军无缝对接。所以在战国的军队里,秦国才最具有国家军队的样子。强大在于管理和维护,并非只靠将领自己的能力谋略带兵。无论谁带兵都可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正是这种恐怖的战斗力,保持能力,才造就了无敌的秦国。

       

  秦国的国尉也是经过了一个也演变过程的。最早的时候也只是大良造下面的武官,属于打酱油的职务,等到秦国设相,并且取消大良造职务后,国尉也就成为了最高的军事长官。这种体制的改革,见证了秦国变法的逐步深入。比起以上的官职,另一个官职,大家应该相当的熟悉,那就是御史。

        

单以寿命而论,御史堪称中国古代官职里面的老寿星。商朝的时候就有,一直到清末仍然存在。别看御史一直存在,但是他的身份到了战国时期才改变的。

        

战国以后的御史,和我们熟悉的那样,主要是做监察工作。但战国以前并不是做监察工作的。

       

 那最早的御史是干什么的呢?其实他就是领导身边的一个记录员,主要记录大事,特别是修史时所有的现场情况。都由他们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