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五位得位不正却开创了盛世的帝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古代社会的帝位传承,总是遵从嫡长子继承制的办法,但是有些时候,总会有几个例外,比如胡亥、王延钧等。在这些得位不正的皇帝中,也有几个开创了一代盛世王朝,可能做得比
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不设置宰相之职,但有一些人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他们就是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的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因此在百官之中,他们的地位最高!可是有一位军机大臣却因收取28两白银的“好处费”,就被皇帝斩首示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说起,这一年是农历戊午年,顺天府要举行乡试。咸丰帝特派柏葰为主考官,主持本次的顺天乡试。柏葰是何许人也?他在当时可是一位风云人物,出身蒙古正蓝旗,明明可以靠身份做官,可他偏偏用才华,于道光六年考中进士。柏葰的仕途很顺利,在道光朝就已经做到尚书的职位。

咸丰帝即位后,柏葰一度被贬官,但很快就官复原职,还在咸丰六年成为军机大臣。奉命主持顺天乡试时,柏葰身上的官职可不少,他担任着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正黄旗汉军都统。咸丰帝之所以派柏葰做主考官,除了看重其才华外,还对柏葰品格十分欣赏。
早在道光年间,柏葰就以廉洁闻名,他曾奉命出使李氏王朝,当时的国王送给他五千两白银,作为行资,但柏葰没有接受。之后,柏葰还奉命检查山东藩库、主持江南乡试,也都很有政绩,不过这次却出事了!这年九月乡试揭榜,一个月后,御史孟传金上奏,说此次科举存在着舞弊的行为!
北魏孝文帝将挚爱皇后赐死,背后原因是什么?
499年3月,北魏孝文帝元宏抱病御驾亲征,途中病情恶化,被迫北返。4月初,当孝文帝行至谷塘原之行宫,他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年仅33岁。孝文帝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六弟彭城王元勰

当时的科举考试是这样的,由考生本人书写的称为“墨卷”,然后负责科举考试的人员,要将“墨卷”抄写一份,称之为“朱卷”。孟传金所举报的主要内容是考生的“墨卷”、“朱卷”内容不相符,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反而榜上有名!咸丰帝看过奏折后,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人组成“调查组”。
在检查的过程中,“调查组”发现有50多份考卷存在问题,有一份试卷甚至有300多个错别字,居然也高中了!通过对这些考生的审讯,事情很快真相大白了。有个叫罗鸿绎的考生,请求兵部侍郎李鹤龄代为疏通,结果通过调换试卷的方式,得以榜上有名。
之后,罗鸿绎向柏葰送了12两的贽敬银,蒲安(同考官)送了16两的贽敬银。所谓“贽敬”指的是,科举考试结束后,考生为感谢主考官赠送的一笔钱,数额很小,算不上贿赂,这也是当时官场的规矩。可是如今“戊午科场案”爆发,柏葰作为主考官难辞其咎,而且收取了别人的银子,在这个过程帮其上榜。
咸丰帝本来是不想杀柏葰,但在肃顺德怂恿下,最终决定拿其开刀。1859年初,军机大臣柏葰、兵部侍郎李鹤龄被斩首示众。同治帝即位后,朝廷对柏葰一案重新下了结论,说他虽然有罪,但最不致死。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咸丰帝、肃顺通过铁腕政策整治科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自此司文衡者懔懔畏法,科场清肃,历三十年”。
王君廓:唐朝最倒霉的开国名将,因一场误会而死
人们常说“没文化真可怕”,千百年的历史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在唐朝初年,有一位非常厉害的武将,他勇猛无敌,甚至率领十三个人击破上万敌军,战功、职务远远超过秦琼、程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