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向秦国开战?战国时期的三场战略决战!

admin 265 0

(三)长平之战的战略意义

如上述,秦赵长平之战及其结果,在战国“大格局”中,具有着“攻守之势易也”的划时代意义。笔者认为,这个意义之于“天下大势”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末期的秦“平定天下”的“最后决战”。

如果说,以武力方式实现“定于一”的“大一统”,是“果实”,那么,平灭六国的最后决战,就是“收割”;而数十年前的秦赵长平之战,则是“播种”。

撇开粗率的比方,想要稍稍清楚点儿讲讲长平之战的战略意义,先要简单捋捋当时“大势”,即“基本形势”、“基本格局”。

很多人都知道“战国七雄”——楚、魏、齐、赵、燕、韩、秦(按战国早期各国综合实力排序)。很多人也偏误地认为,战国时代,只有这七个诸侯国。其实,直至秦统一稍前,在被当时称“天下”的地域范围内,也还有十数个其他小诸侯国。

在战国时代开始的时候,偏远在“西部”的秦国,综合实力应该是最差的。差到差点儿被“七雄”的其他六国瓜分。除了恐武好战的“国家性格”和还算“高水平”的“单兵作战能力”,其他所有方面,都跟其他“大国”没法比;综合军事实力,也并谈不上。

历经商鞅变法、远交近攻两度脱胎换骨的战略式突进后,秦国这个“差生”,在七八十年间(商鞅变法二十余年、惠文王二十余年、宣太后主导政局近四十年),跃升成为“优等生”,但还没到“名列前茅”、第一的水平。


在这七八十年的中段或稍早的“惠文君”时代(国君嬴驷,在位纪年二十八年,第十四年称王,史载称之前为“惠文君”,之后为“惠文王”,宣太后芈氏为其宠姬),就基本确立了吞并其他诸侯国的“终极国策”。在纵横家张仪“相秦”后,这一策略,几乎完全笃定。

但在当时,秦国的实力,距离这个“大目标”,还差着十万八千里;遂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对内着力发展军力。

至昭襄王(嬴稷,嬴驷与宣太后芈氏之长子,在位纪年五十六年)中后期,即宣太后放权、去世之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都获得长足发展,吞并天下的“大目标”,拉近了很多,但仍可谓“强敌环伺”。

那时候,由于秦的“进步”与“狼视山东”、韩魏被秦严重削弱、燕赵密切、齐楚愈强、门阀做大、合纵之势“抬头”等诸多复杂且相互作用的因素,秦国政治上相当孤立,外交战略作用越来越弱;在以魏国人范雎为代表的“新客卿”影响下,失去了母亲宣太后的有力辅佐、同时也从其巨大“政治阴影”下解脱出来的秦昭襄王,确立了“远交近攻”向“近交远攻”扭转的对外策略大调整。

当时,“七雄”中的“老大”是楚国——疆域最大、资源最丰富、人口最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理想集结”前提下,“理论”军事实力也最强。

楚国以下,论“国力”,齐国是当之无愧的“二哥”;秦国充其量也就是“并列第二”。论军力,齐国跟秦国也不相上下。

楚国太大,政治结构松散,军事力量很大部分是“复封”贵族的“私兵”,只有在极其严重的战争威胁下,整个国家才可能真正“抱团”。而且,也只是——可能。

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要陪2亿白银?这2亿白银的价格是怎么定的?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