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并没有气急败坏,采取严厉和恐怖的镇压,
反而也笑脸相迎,以礼相待,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那么,陆抗是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在给吴帝的上书中,陆抗揭示了他这样做的缘由:
在所有人的眼里,只看到羊祜表面的信义,
如果我方一味残酷镇压,那么人心就会偏向晋朝。
所谓人无信不不立,何况一个国家?
我如果不这样做,才正中了羊祜的下怀
(“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可见,对于羊祜表面友好、背后攻心的战略目的。陆抗是洞若观火。

那么,在这场名将的巅峰对决中,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四
或许有人觉得,陆抗既然已经识破,并且做出了应对之策,
这一“战”,应当是势均力敌。
其实不然。
从羊祜的角度来说,得以实施他攻心之战的基础有两个,
其一,西晋帝国的强大,保证了羊祜能够在边境长期对峙的实力;
其二,自两汉以来,华夏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而晋帝国明显实力强于孙吴帝国,
这决定了人心所向-由晋来实施统一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吴。
而一旦攻心之战顺利进行,不出意外的话,
羊祜和晋帝国已立于不败之地。
而吴国另一个方面的特点,则决定了羊祜攻心之战的效果非常。
那就是,吴国普遍实行的世袭领兵制。
这种军制,决定了士兵、部曲对将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孙吴历代皇帝虽然都认识到其危害,却都没能改变这一点。
而江东本土大士族陆逊、顾雍等人的上位,更使这一趋势得到了加强。
270年,贺邵举发陆氏、顾氏的将领“役使官兵”为私用。
很多豪门因此获罪,但陆抗上书辩解,末帝孙皓就释放了他们。
这说明,连皇帝也无力解除
这些士兵部曲对将领的人身依赖,只得听之任之。
而在这种兵制之下,羊祜只要感化了孙吴领兵的将领,
他就会带着他的部曲投降羊祜,而不只是他本人。
因此,羊祜的攻心之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这就是为什么,在羊陆之交的两年时间里,
晋帝国内部对羊祜这样做多有诋毁,但司马炎仍能保持对羊祜的充分信任。
然而,东吴这边,孙皓却心急如焚,多次斥责陆抗。
羊祜此计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
陆抗虽然洞若观火,却无法破解,只能被动防御。
羊祜后来在《请伐吴疏》中说,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简单的说,
如果实力差距过大,弱者一方再有智谋之士、地理天险也难以相抗。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这一点,陆抗也曾无奈的对部下说,
“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
也就是说,我能做的,只是保境安民而已。
要知道,吴军本善于水战,又取得了西陵完胜,士气旺盛,
因此,吴军是处于战略进攻态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