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吴军多次主动挑衅可以说明这一点。
而现在因为羊祜此计,陆抗却不得不转攻为守,保守边境。
因为,如果继续进攻挑衅,或许情况只会更糟。
然而,陆抗也知道,由于实力差距,一直防守下去,
胜利的天平仍旧会缓慢偏向羊祜一方。
攻,“不战自服”;守,坐以待毙。
这就是羊祜此计的效果。
更可气的是,尽管已经很艰难,陆抗表面上仍旧不得不保持谈笑风生。
五、
陆抗不愧为名将。
饶是如此局势,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
陆抗仍旧滴水不漏,让羊祜无隙可乘。
然而,陆抗心里清楚,羊祜已立于不败,胡作非为;
一旦己方出现任何意外,那可能都是灭顶之灾。
然而,他一次次的上书,却如泥牛入海。
274年,陆抗怀着遗憾病逝。
而他的对手,羊祜马上向晋武帝司马炎
上了一道著名的《请伐吴疏》。
然而,羊祜没有想到的是,
司马炎虽有意,但朝内众臣掣肘,
又忙于凉州之乱,无法实施。
后来羊祜也多次上书伐吴,均无疾而终。
没有想到的是,这也造成了羊祜终身的遗憾。
278年,羊祜病逝。
羊陆两人在前线巅峰对决,
他们身后的孙吴和司马晋两个帝国,
一个胡作非为,疯狂猜忌;
一个多方掣肘,后院起火;
却各自显示出了末世的光景,
这不得不说,是羊陆二人的巨大遗憾。
当年,弱小的东吴率先走向了末日。
两年后,晋军势如破竹,一举灭吴。
司马炎在庆功宴上说,
这都是羊祜的功劳啊(此羊太傅之功也)!
虽然羊祜和陆抗都没能看到这一天,但司马炎的这句话,
说明了羊祜对于西晋一统的贡献。

羊祜用两年的时间,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曾说,“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古代的名将,怕也也难超越。
羊祜担得起这句话。
而羊陆之交,留下的不仅仅是政治佳话,
更是向世人证明,
虽然几乎连一场胜仗也没有打过,但羊祜不愧为世之名将。
然而,羊祜之所以备受推崇,却不仅仅是因为这段羊陆之交,
还有那道《请伐吴疏》。
朱允炆为什么不用推恩令削藩 一个有兵权一个没兵权